“体悟爱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我校选派教师代表观看电影《柳青》
为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团结奋斗之志,6月17日下午,我校选派陈月濛、张琼两位教师代表参加沣西新城管委会组织的“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庆祝建党百年红色观影活动,观看电影《柳青》。
该影片讲述了作家柳青放弃北京的优渥生活条件,扎根农村、深入农民,决心创作文艺精品的艰苦奋斗精神。影片真实还原了柳青在渭河平原皇甫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刻画他来到农村、到融入农村、再到心系农村农民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展示出了柳青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理想矢志不渝的追寻。
观影过程中,尤其看到柳青为给皇甫村通电、建厂建医院,捐出《创业史》第一部的全部稿费,而家人却靠着白菜汤的艰难度日等画面时,我校观影教师数次泪目,感慨颇深。观影结束后,教师们相互交谈亲身感触、体悟红色精神。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强化了爱国主义情怀。
观看完电影《柳青》,不由感叹道,这个时代需要柳青精神,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影视作品!
影片以传记的形式,犹如纪录片般真实地讲述了柳青的一生。他舍弃了大好的发展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农村,融入到群众中参加生产劳动,面对捐款贷款后生活的清苦与重压甘之如饴,面对时代各种运动风浪的冲击与裹挟坚如磐石,面对信仰毁灭式的抹黑与迫害宁死不屈,对自身作品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对创业与探索客观理智的远见与认识,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把艺术融进生活,把人生活成艺术。尽管如今时代变了,柳青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心中。
——沣西四校教师 陈月濛
柳青放弃北京《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主编的工作,来到渭北农村,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立志创作文艺精品。他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社,参与群众工作,农民、家人和上级都不理解,认为他躲清闲、不务正业。他宁愿冒着被误解、被批评的风险,也不愿为了出作品而写作。他说,“我们干工作,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又不是为了表扬,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他不忘初心、坚守创作理想,拒绝了省市县等单位的职位任命,并回复到,“如果我失败了,也算是对文学的一种贡献”。他这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就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他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他的作品原名为稻地风波。在家人和上级都认为他的的作品可以发表的时候,他总说还拿不出手、很多章节还需要重写。第一部《创业史》发出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文艺界好评如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要求记者们不要拍照、不要发表,只是聊天。他认为,这种创作方式至少还需要50年的时间检验,值得商榷,不要发表宣传,以免年轻作家盲目追寻。
他用心对待人民。《创业史》第一部发表后,他收到1万多元的稿费,全部捐献给皇甫村建厂建医院,还向中青社预支了7千元给村里通电。自己家里却清贫寒酸,只能靠白菜汤、咸菜和馒头度日。他心甘情愿,自得其乐。
他对于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他认为深入生活,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学徒可以变成大师;离开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
他有着坚毅的品质。特殊时期,面对多重压力和污蔑,他宁死不屈。他有着崇高的信仰,他也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楷模,值得铭记、值得学习。
——沣西四校教师 张琼
红色电影唤起红色记忆。共产党人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强化了爱国主义情怀,在工作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圆梦人,为沣西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编辑:张琼 审稿: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