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快讯 > 校园动态

我校“同读一本书”教师读书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2-12-07     作者: 教研室     浏览数:10755    分享到:

西汉刘向所著《师旷论学》有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人生学无止境,而阅读是教师提升水平,涵养精神的最佳途径。

本学年我校继续组织开展了“同读一本书”教师读书活动。各学科教研组精心选择推荐了各学科的经典书籍,有对学科历史的梳理,有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讲解,有最新教育理念的诠释和教学技能的说明。老师们结合自身实际,从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目中选择了一至二本进行了阅读。

本学期,各学科教研组分别利用集体教研时间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大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畅谈了书本中蕴含的教育哲理及学科知识,并撰写了读书心得。分享结束后,各组分别确定了本组参加学校交流分享的代表,并提交了读书心得。教研室聘请专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评审,决定授予张玉立等15位教师学校“阅读之星”称号。

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教师要保持不间断地读书和学习,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实现个人人生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本次读书活动,是我校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推动学习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教师开展专业交流研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附:

阅读之星”名单:

张玉立     张彦飞                      姜双丽     

范小琪     刘永明     李聪聪     林春楠     张文杰

                 张少锋     蒋海潮     高嘉莹

部分优秀教师读后感选登: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英语组  张玉立

《教学勇气》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帕克·帕尔默花了十年功夫完成的一本经典之作。本书其实就是在讲一个道理:你要做好自己,再做好一个老师。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我们产生共鸣。每当想到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我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本书的金句非常多,很多地方发人深省,令人感受良多。接下来我想谈一谈让我有较深感触的地方。

一、回望自身 洞悉内心

《教学勇气》指出,在激烈变化的时代,大多数教师都在积极向前而行,构筑了自己丰富灿烂的外部景观,却忽略了回望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是谁,我为什么要热爱教学,我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教学勇气》正是基于这个问题而展开。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二、源于心灵的教学

《教学勇气》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过去的探讨比较多地集中在技术层面,于是在创新教学方法、艺术、策略、工具等方面,我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但是帕尔默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技术这个层面,而要激发自身和学生两方面心中的潜能,要关注自身的心灵。所以,这本书的书名还有一个副标题:漫步教师心灵。

反思我们的教学,如果课堂上我们和学生缺少互动,很少关注自身和学生的心灵感受,只是一个人在讲台滔滔不绝,即使备课再认真,课件再精美,学生也不一定认为我们是好老师,可能上课依然会开小差,走神,不听课。所以在提高教学技术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心灵,做到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育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

三、如何面对恐惧?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让我回想起了我的教学。我热爱着我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常常让我感到失落和自责:当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当课堂上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时......我常会感到无比的自责与懊恼,失去教学的勇气,有些时候甚至会感到恐惧。面对课堂上的焦虑和恐惧,作者帮助我们剖析:我们恐惧我们的教学不理想,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们恐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我解答不出来,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我必须注意,我应该为每次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我应该多看书,多充电,以此来鞭策自己。我们恐惧平时的工作中家长不配合,这可能是在告诉我:平时与家长沟通的少,对孩子关注的少,家长不认可......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停滞,那么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四、我热爱我的职业么?

我们每个人刚做教师的时候应该都是热情饱满,激情澎湃的吧。记得我十几年前刚当教师的时候,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挨个找学生抽查背诵。每天回家就是备课工作,并且乐此不疲。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教学中各种困难的出现等,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心:我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吗?我能像那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吗?这些问题不停地困扰着我。而这本书,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因此我不能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在工作中寻找人生的价值。无论是教学中的苦还是乐,它都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不仅仅要在工作之余寻求快乐和放松,也要在工作中发现美好,享受生活。作为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与学生为伴的,所以要用心热爱我们的课堂,才会身心愉悦,形成良性循环,事半功倍。

通过走进帕尔默的内心世界,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勇气的重要性。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找寻到自己的教学勇气,在教学体验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共同体中不断升级优化,做一名有勇气,紧随时代步伐,紧扣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好教师。

凭高远眺望长空

                    ——读《卷里卷外——刘芃论考试》心得

历史组  张彦飞

高考,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日日修炼方能渡的劫;精准把握高考,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心中有纲、脑中有策、腹中有卷的修为历练。高考作为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测量的工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试题是对学生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发挥着育人导向作用。教师通过试题研究从宏观教育功能和评价理念方面引导自己的微观教学,让学生从“解题”中学会“解决问题”,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刘芃先生的大作《卷里卷外——刘芃论考试》,高屋建瓴的论述了历史学科考试理论与实践,是一线考试工作者独特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感悟,其中的命题理念很有前瞻性和启发性,对于未来考试研究和测量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读完之后,收获颇丰。

一、要正确处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

学会用教材:教材只是高考命题的依托,高考试题在命制时采用的是大量新颖、陌生甚至前沿的全新材料,尤其是大量使用原始材料,基本不使用教材出现的。教材在呈现的时候侧重于陈述历史事物的过程,是什么,而高考则侧重于解释历史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为什么。所谓依托教材,还是多角度的考查。教材是一个角度,考试是另一个角度,但是都在一个知识框架中。比如历史时空框架,可以从气候变迁中,可以从改朝换代中,也可以从疫病的影响中体现。可以看出,对知识的分类、整合、重组、应用是基于核心素养考试的主要意图。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

首先要整合教材,把模块的教材变时序型的教材,如把政治、经济、文化放在一起,构建通史和专题史体系,用学科体系来解决历史事物。同时在教材的历史叙述中提炼核心素养的线索和精髓,把教材内容内化,用大单元主题、大概念、小专题等统领教学,教学上做到举重若轻、纲举目张。

其次学习、备考不能拘泥于教材和教参,加强教学科研,关注社会和学术前沿,使材料的呈现多元化。同时渗透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教学的陈旧。

再次要变换问题情境,变换知识的组合方式来设问,或开放性的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最好向学生要答案,而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养成用核心素养的方法理解历史现象。如此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到位了,面对考试学生就不会害怕了。

二、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化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精准分层教学。

平时教学和高考要求的纬度不同:在日常教学背景下是考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为达到具体的教学要求。而高考是选拔性质,是忽略教学目标的,是高于教学目标的,是服务于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是通过高考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流。每一道题都具有选拔功能,考试只是选拔的一种工具,只有难度大一些,才能把学生区分开来。因而不要指望降低试题难度,高考永远难以做到皆大欢喜。只有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等级,立足学生实际,扎实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学科素养能力才是王道。

三、认真研究高考真题,梳理方法思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应对考试。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当你真正把格式搞透了,这些试题便有如己出,临考时对试卷就绝无陌生之感,并会触类旁通。”研究高考真题,就是与命题人对话,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应对高考。而高考是对人的学习适应能力的考查,就是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学习的本质是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研究高考试题,宏观上就是要学会阅读文本、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之准确解读的方法思路。微观上将高考试题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试题,研究答案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体会最大限度获取和多角度总结、整合、解读信息的方法思路。学生学会试题解析,就不需要要疯狂刷题。当然,要想学生考得好,老师要先会做题,走进真题题海,要撰写试题解析,进而总结方法思路,更要手把手教会学生,这才是对“师傅引进门”的最好诠释。

同时,在分析高考命题思路、把握命题趋势的情况下,自己动手设计问题,改造高考真题和命制原创试题。从立意、情境和设问三个要素打磨试题,在此过程中要发挥集体教研的魅力,不断的审校、修改。命题过程是拓展主干知识的过程,也是多角度设计问题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平时在科研上下功夫,多阅读积累,使试题创设的情景,贴近社会、学术前沿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改编和原创试题考查学生,能够查漏补缺,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备考。

以上是本人读完刘芃先生的大作《卷里卷外——刘芃论考试》的一些思考,本书在试题命制的技术上,虽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但还有很多关于试题命制和测量的内容,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还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和实践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力学问题讨论》读书心得

物理组 姜双丽

《力学问题讨论》是一本系统阐述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参考书,各章由“基本内容概述”和“问题讨论”两部分组成。前者概述大学普通物理力学部分的基本内容,“问题讨论”是本书的重点,针对教学需要,选择了85个专题详加分析论述,使读者能从较高的水平和较广泛的领域把握经典力学基础知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三类问题:首先深入探讨主要的力学概念和规律,以及在应用这些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尽可能配以典型的例题;然后阐述了重要的力学概念和定律在历史上是怎样萌芽和最终被确定的,阐明了物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阐述力学概念和原理的近代发展,以及一些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多。

一、开拓了知识领域,有助于改革和丰富教学内容。

本书深入探讨了力学概念和规律以及在应用这些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并且都配有典型的例题,有助于教师从较高的水平去把握经典力学的基础。摩擦力是中学教学的重难点,关于摩擦力的本质,书中给出了详细而又通俗易懂的介绍,既让读者感受到物理学的严谨,又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摩擦力问题时游刃有余。比如在求解摩擦力问题中,书中介绍了四种方法,其中三种都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而第四种利用惯性的方法却是在教学中被忽视的一种简单且又能体现物理本质的方法。所以,认真研读力学概念和规律这个模块,可以找到我们的知识漏洞,有助于改革和丰富教学内容。

二、物理学史的详细介绍,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物理学,教学中可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书详细介绍了力学概念和定律在历史上是怎样萌芽和最终被确定的,阐明了物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书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以及一些科学家在经过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后做出大胆猜想或者预言,最后被事实证明的事例。比如英国物理学家德萨古利埃置凹凸说的潮流于不顾,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分子说,并预言:“只要把平面无止境地研磨得很光滑,摩擦迟早是会增大的。”可惜当时的持术不能提供研磨得那样光滑的平面,因而未得到证明。经过一百多年,随着表面加工和洁净技术的进步,英国科学家哈迪用实验证明了德萨古利埃的预言。

在教学中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的过程中,可认识到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无穷。在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通过学习物理学史,还可以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佯谬和反证方法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要和生活实际多联系,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书的每一个模块都会阐述力学概念和原理的近代发展,以及一些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应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情境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可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皮带轮的最大传动力”问题的理论分析时,觉得内容有些枯燥,无心继续,但是当看到后面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轻轻拉住绕在树桩上的绳的一端,可拖住拴在另一端的一条大船”时,瞬间有了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

《美的分析》读书心得

——画家对美的思考与传递

音美信组  范小琪

《美的分析》不仅是一部谈“美”的书籍,更是一部将艺术创作的直接经验和整个历史进程有机联系起来的经典著作。荷加斯有意识地避免运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照顾到各种职业和年龄的读者,回答他们什么是生活中的美。书中归纳出一系列美学原则,包括适应性、多样性、优美形体的构成、蛇形线构图、明暗与色彩的关系等。这些美学原则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渊源,揭示了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作用与影响。

书中可以找到许多 “何为美 ”的有趣答案,令人不禁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为什么爱美的女性都追求S形曲线?因为充满戏剧夸张性的曲线是最有吸引力的美学元素,能给人的眼睛以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感,从而产生心理乐趣。我们可以在古希腊雕塑维纳斯的脖颈轮廓中、在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的摄影作品中,甚至是香奈儿的高级定制设计中,找到这种蛇形线的运用。

为何火焰形或尖锥形常常出现在艺术家的构图中?因为一幅画最大的魅力在于表现运动,而火焰或尖锥形的构图最能描绘出静态中的动态感。米开朗琪罗在教导学生时曾说:一定要以金字塔形的、蛇形的和摆成一种、两种或三种姿态的形体作为自己的构图基础。火焰和尖锥体形带有一种劈开空气的锋芒,在稳定中带有冲破一切的动感张力,因此是艺术家的首选构图元素。

为什么法官的衣服总是做得又宽又大? 因为尺寸大的形体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人产生敬畏之感。直至今日,英国的法官仍延续着身着宽大黑袍、头戴高耸假发的习俗。

作者荷加斯用日常生活的观察所得,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论述“何为美”,解读如何将美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这本书着重于对视觉美的理解与分析,是一部由画家根据自身绘画经验和理论思考所写的美学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品读到的不仅是审美的原理,更是艺术化的人生哲思。作者荷加斯对“何为美”的论述也启发我在自己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思考如何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如何运用美的法则来进行自己的美术作品创作。

首先,把美术融于生活,让美穿越学生的心灵。美术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绘画的基础技巧,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日出是美的,白雪是美的,苍穹是美的,弯月是美的,西方的高挑身材、浓眉大眼是美的,东方的古典雅致也是美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的事物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扑捉生活中的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生命,生活中有情、有形、有境。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自然的一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画展,游览名胜,感受自然,在生活中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养联系起来;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美的法则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生活的美,这样就为学生的创作表现奠定了基础,使美之有形,美之有物。如在冬季大雪纷飞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真实地感受雪景的美;不难发现学生们经历过的事物越多,感受就越多,美术创作的题材也随之更加新颖和绚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学生们在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一次次升华。

其次,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生活化,引领生活情景走进美术课堂,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美术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生活中的学生是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认识世界,事物越具形象性,就越能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所记忆、所理解。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而感性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进行美术创作,实现了生活与美术的有机结合。比如对于美术基本概念“肌理”的学习,如果只讲解概念,学生就会感觉抽象枯燥,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如果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肌理;比如,树叶的筋脉、动物的皮毛、石头的纹理等等生活中的物象所拥有着的独特的肌理美。

美是一个微妙的体验过程,通过荷加斯的视野,或许我们能够更为科学系统地认识“美”这一概念。




关闭
上一篇:金风松柳映萤窗,雁塔曲池早题名——高2023届高考倒计时200天启动仪式
下一篇:陕西师大附中举办帮扶工作之2023年高考复习专题报告会
Baidu
map
Baidu
map